髋关节骨折后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髋关节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建议包括基本预防措施(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叩背、按摩、下肢运动等)、物理预防措施(如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和药物预防措施(如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维生素K拮抗剂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同时注意观察下肢情况。
1.基本预防措施: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
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对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按摩,如挤压小腿肌肉、做下肢主动屈伸活动等。
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主动运动,如屈伸下肢、抬腿等。
2.物理预防措施:
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
足底静脉泵。
3.药物预防措施:
低分子肝素:通常在髋关节骨折手术后6~10小时内开始使用,持续使用6~10天。
磺达肝癸钠:皮下注射,每天1次,疗程一般为6~14天。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根据INR调整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特殊人群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时需要特别关注:
1.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对于老年人,应更加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早期下床活动、进行下肢肌肉按摩等。
2.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缓慢,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些患者,除了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外,还应注意定期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
3.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在髋关节骨折手术后,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预防治疗。
4.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时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并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此外,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下肢情况,如有无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患者在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