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一般处理、药物治疗、产科处理及特殊人群考虑。一般处理包括适当休息、左侧卧位、定期胎儿监护等;药物治疗用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等;产科处理要适时终止妊娠、加强胎儿监测;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基础肝病史孕妇需密切监测及给予心理支持。
一、一般处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需适当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定期进行胎儿监护,包括胎心监护、B超检查等,密切监测胎儿宫内状况。同时,应注意观察孕妇的瘙痒等症状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二、药物治疗
1.熊去氧胆酸: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线用药,可改善瘙痒症状和生化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膜稳定作用等有关,能通过抑制肠道对疏水性胆酸的重吸收,降低胆酸水平,从而减轻对胎儿的损害。
2.S-腺苷蛋氨酸:也可用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能通过转甲基作用,增加膜磷脂的合成,改善肝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缓解瘙痒等症状有一定作用。
三、产科处理
1.适时终止妊娠:妊娠37-38周时可考虑终止妊娠,因为随着孕周增加,胎儿在宫内发生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对于有胎盘功能减退、胎儿窘迫等情况的孕妇,需及时终止妊娠,分娩方式应根据孕妇及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如剖宫产等。
2.胎儿监测:在孕期要加强胎儿监测,如通过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心率变化,通过B超监测胎儿生物物理评分等,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既往有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良妊娠结局的孕妇,孕期更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四、特殊人群考虑
对于高龄孕妇,由于其自身合并症及胎儿发生异常的风险相对增加,在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时要更加密切监测孕妇的各项指标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基础肝病史的孕妇,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因为妊娠期肝脏负担加重,要评估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权衡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药物与基础肝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导致孕妇出现焦虑等情绪,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孕妇的病情及胎儿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