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症状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有发热(早期多高热呈弛张热型,儿童易出现且可能伴寒战)、全身不适(倦怠、食欲减退,小儿精神萎靡、哭闹不安);局部有疼痛(早期轻痛间歇性,后变持续剧痛,小儿拒动病变肢体)、局部红肿热(血管扩张充血、渗出增加致红肿热,范围随病情扩大,小儿表现可能更明显)、肢体活动受限(因疼痛和炎症,小儿呈保护性体位)。
一、全身症状
1.发热: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患者多有高热表现,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呈弛张热型。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更容易出现高热,且可能伴有寒战,这是机体对细菌毒素的强烈反应。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早期会出现体温急剧升高的情况。
2.全身不适: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这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影响了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而更多通过行为变化来体现。
二、局部症状
1.疼痛:病变部位早期出现疼痛,开始为轻痛,呈间歇性,随着病情进展可变为持续性剧痛。儿童患者往往因为疼痛而拒绝活动病变肢体。疼痛的机制是感染导致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刺激神经末梢,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也会加重疼痛感觉。例如,长骨骨干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疼痛多位于干骺端,因该部位血运丰富,细菌容易定植引发炎症。
2.局部红肿热:病变部位相应区域出现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这是由于炎症局部的血管扩张、充血,炎性渗出增加所致。红肿热的范围会随着病情发展而扩大,儿童皮肤较为菲薄,局部红肿热的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但需注意与蚊虫叮咬等其他情况鉴别。比如,胫骨上段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发部位之一,早期局部可出现轻度的红肿、皮温升高。
3.肢体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的影响,患者病变肢体活动受限,不敢自主活动。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患肢呈保护性体位,如髋关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时,患儿常呈屈曲、外展、外旋位,以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这是机体为了减少病变部位的刺激和疼痛而采取的自我保护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