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要怎样治疗
骨髓炎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及局部辅助治疗。药物治疗用抗生素,早期据病原菌选敏感药,大剂量长疗程,依培养药敏调整,儿童选影响小的,老年调剂量;手术有清创术(急性期清坏死等,儿童精细、老年慢护)、死骨清除术(除死骨,儿童考虑生长、老年评耐受)、骨缺损修复术(植骨等,儿童选骨源、老年防复发);局部辅助治疗有引流(排脓减压,儿童固定、老年防扩散)、制动(石膏固定减活动促修复,儿童选合适固定、老年防肌萎缩)。
一、药物治疗
骨髓炎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早期应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通常需要大剂量、长疗程用药。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使用需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以确保有效杀灭细菌,控制感染。在儿童患者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二、手术治疗
1.清创术:适用于急性期骨髓炎,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及感染的异物等。手术要彻底清除病灶,以减少细菌残留,促进炎症消退。儿童患者进行清创术时,要更加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相对缓慢,需加强术后护理。
2.死骨清除术:当有死骨形成时,需行死骨清除术。死骨是骨髓炎难以治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清除死骨可去除感染源,有利于病变部位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死骨清除要考虑其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则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
3.骨缺损修复术:对于骨髓炎导致的骨缺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植骨等方法进行修复。植骨可以填充骨缺损,为新骨生长创造条件。儿童患者植骨时要选择合适的骨源,注意植骨对儿童骨骼生长的影响;老年患者植骨后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复发等。
三、局部辅助治疗
1.引流: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情况,需进行引流,如放置引流管等,以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促进炎症消退。儿童患者放置引流管时要注意固定,防止脱出;老年患者引流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预防感染扩散。
2.制动:通过石膏固定等方式对患肢进行制动,可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避免感染扩散,同时有利于病变的修复。儿童患者制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保证其舒适度,并且要定期检查固定部位的血液循环等情况;老年患者制动期间要预防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