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怎么办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先明确病因,包括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差异;一般治疗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患者需定期复查,以便了解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
一、明确病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辛辣饮食,过度饮酒等)、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自身免疫因素等。对于有Hp感染的患者,需进一步检测明确是否存在该菌感染,因为Hp感染是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与溃疡、胃癌等疾病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有关,老年人可能与胃黏膜退行性变、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及用药等因素相关。
二、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过度饮酒。对于儿童,要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保证营养均衡;老年人则需注意食物易于消化吸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饮食。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调整上无本质差异,但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度调整,例如女性可能更注重通过运动缓解压力,男性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质。
三、药物治疗
1.针对病因的药物:若存在Hp感染,可采用包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临床指南,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不进行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对于由药物刺激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应尽量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
2.对症治疗药物:若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有反酸、烧心等症状,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来抑制胃酸分泌。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药物代谢差异等因素,比如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成人药物。
四、定期复查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相关检查(如Hp检测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于有高危因素(如有胃癌家族史、长期不规律饮食等)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儿童及老年人复查时需根据其身体耐受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检查方式及频率。通过定期复查,能够早期发现病情进展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