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局部有创面经久不愈、疼痛肿胀、骨质破坏与增生,全身有慢性中毒症状、体温异常,儿童患者易致肢体短缩畸形,老年患者病情易迁延且需注重整体维护,长期患病者可能肌肉萎缩,有病史者再发类似症状需警惕复发并及时就医。
局部表现:
创面经久不愈:患部皮肤可有窦道形成,窦道内不断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周围皮肤可因长期受分泌物刺激而出现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等。窦道反复破溃、愈合,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例如,部分患者窦道时闭时开,炎症反复刺激局部组织,影响组织的正常修复。
局部疼痛、肿胀:在急性发作期,局部会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的情况。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不同,肿胀是由于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以及渗出等因素引起。比如,有的患者在天气变化时,局部疼痛和肿胀会有所加重,这与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反应的变化有关。
骨质破坏与增生: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骨质破坏,同时可见骨质增生硬化,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等。骨质破坏是因为细菌感染持续刺激骨组织,导致骨组织被破坏吸收;而骨质增生是机体对慢性炎症刺激的一种修复反应,但这种修复往往是不完整和异常的。
全身表现:
慢性中毒症状: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消瘦、贫血、乏力等慢性中毒表现。这是由于长期的炎症消耗,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营养物质丢失过多,以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例如,患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慢性炎症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骨骼和身体的正常生长。
体温异常:一般来说,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在静止期体温多正常,但在急性发作时可出现低热,少数患者也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的变化反映了体内炎症的活动程度,当局部炎症急性发作时,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体温升高。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对骨骼生长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会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而对于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减退,恢复能力较差,病情往往更容易迁延不愈,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整体状况的维护,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患病的患者可能因活动受限等原因导致肌肉萎缩等情况,需要在康复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类似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复发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