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什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有皮肤瘙痒和黄疸等表现,发病机制与雌激素、遗传、环境等有关,对孕妇可致肝功能异常等,对胎儿危害大,诊断靠血清学检查和症状评估,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等,原则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孕妇要密切监测等,需重视以改善妊娠结局
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胆汁酸代谢发生异常,导致胆汁酸在体内蓄积。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ICP的发生相关。环境因素方面,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有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有关。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孕妇除了皮肤瘙痒影响生活质量外,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胆红素轻-中度升高。少数孕妇还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对胎儿的影响:ICP对胎儿的危害较大,可导致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粪污染,甚至胎死宫内。这是因为胆汁酸蓄积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氧气供应和代谢等。有研究表明,ICP孕妇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是ICP最主要的特异性实验室证据,往往早于瘙痒等症状出现。同时,还可伴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
胆汁淤积相关症状评估:孕妇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尤其是四肢、腹部等部位瘙痒,且无皮疹等皮肤损害表现,结合血清胆汁酸等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延长孕周,提高胎儿预后。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一般治疗包括适当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定期进行胎心监护等。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但其具体使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因为药物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需密切监测自身症状变化,如瘙痒程度是否加重等,同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产检,包括胎心监护、B超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异常情况。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病情。
胎儿:对于胎儿,要通过胎心监护等手段密切监测其宫内情况,一旦发现胎儿窘迫等异常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适时终止妊娠等。
总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妊娠并发症,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