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多发生于5-10岁儿童,其解剖基础是该部位骨骼结构薄弱、儿童骨骼特点及年龄因素致易骨折;受伤机制为间接暴力,如儿童跌倒手掌撑地;临床表现有肿胀、疼痛、压痛、畸形等;影像学通过X线可明确诊断;治疗原则是无移位保守治疗,有移位需复位固定,严重移位可能手术;预后多数较好,不及时或复位不佳可致并发症,康复需规范训练并关注心理。
解剖基础相关影响: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在肱骨远端的髁上部位,此处骨骼结构相对薄弱,儿童骨骼柔韧性与成人不同,儿童的肱骨远端骨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骨质较软,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骨折。从年龄因素看,5~10岁儿童活泼好动,在摔倒时手部撑地等外力作用下易引发该骨折。
受伤机制: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常见于儿童跌倒时,肘部处于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导,身体重力向下传递,两者相互作用导致肱骨髁上骨折。根据受伤时的具体姿势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比如儿童在奔跑、玩耍时突然滑倒,手部撑地就可能触发此受伤机制。
临床表现: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肿胀,肘部疼痛,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折端,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等骨折特有体征,由于骨折端的移位可能会导致肘部畸形,呈肘后突畸形等表现。对于不同性别儿童来说,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儿童由于骨骼发育情况不同,可能在肿胀程度等表现上有一定差异,年龄较小儿童可能肿胀相对更迅速且明显。
影像学表现:通过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能清晰看到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情况,比如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等典型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X线表现,通过影像学可以准确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无移位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有移位的骨折通常需要进行复位治疗,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等,复位后也需要进行固定,如石膏固定等,严重的移位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等因素,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且不影响后续肢体功能发育。
预后相关: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复位不佳等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儿的肢体功能。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家长要配合监督,根据儿童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骨折及治疗过程可能会对儿童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