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是由血源性细菌感染引发的骨骼炎症性疾病,致病菌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儿童更易患且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成年人相对少见;临床表现有全身高热等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肿胀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引流;儿童需关注骨骼生长及加强护理,成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75%-80%,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通常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部位引发感染。
2.好发部位与人群:儿童相对更易患血源性骨髓炎,这与儿童的骨骼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儿童的干骺端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常见的好发部位为长骨的干骺端,如胫骨近端、股骨远端等。成年人血源性骨髓炎相对少见,且好发部位可能有所不同。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2.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的骨骼出现疼痛、肿胀,局部皮温升高,有压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活动受限,病变部位附近的关节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反应性积液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感染。
血培养:若血源性感染,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致病菌,有助于明确病因。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2周左右才会出现骨质破坏等改变。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发现骨皮质的破坏等有一定优势。
磁共振成像(MRI):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能较早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
四、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
2.手术治疗:当出现脓肿形成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控制感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血源性骨髓炎时,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情况,避免因感染导致骨骼生长障碍等问题。同时,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确保抗生素的规范使用。
2.成年人:成年人患血源性骨髓炎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影响,如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