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是一类涵盖多种认知、情感等紊乱表现疾病的统称,包含较轻和较严重的精神病,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在精神障碍和精神病方面各有特点,需关注不同人群相关情况及及时处理异常。
一、概念界定
1.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紊乱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其涵盖范围较广,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精神问题,病因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都属于精神障碍范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表现、病程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2.精神病:是精神障碍中较为严重的一类,具有幻觉、妄想、显著的思维形式障碍、情感不协调等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往往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更为严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工作等。
二、两者联系与区别
1.联系:精神病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严重类型,精神障碍包含了精神病以及其他相对较轻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精神病是精神障碍中症状表现更为突出、严重的部分。
2.区别
症状表现:精神障碍范围更广,轻性的精神障碍可能主要表现为情绪的轻微波动、轻度的行为改变等,比如一般性的适应不良导致的短期情绪烦躁等;而精神病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像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凭空听到有人跟自己对话(幻听)、坚信自己被某些人或组织迫害等妄想症状。
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一般的精神障碍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相对较轻,患者可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日常的工作、学习等活动;但精神病患者往往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难以正常进行社交、工作等,生活自理可能都存在困难。
三、不同人群相关情况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若出现精神障碍,可能与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相关,比如轻度的焦虑障碍可能表现为对考试过度担忧等。而精神病在儿童青少年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对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影响极大,可能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社交退缩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成年人:成年人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如常见的抑郁障碍可能与工作不顺、感情问题等有关。若发展为精神病,会严重影响其职业发展、家庭关系等。成年人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遇到心理困扰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或寻求专业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社会角色变化等因素,易出现精神障碍,如老年抑郁可能与退休后的生活不适应、身体疾病等有关。部分老年人也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某些脑部疾病相关的精神异常等。家属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关注其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