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包括全身支持治疗(营养支持、休息与制动)、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足疗程用药)、手术治疗(目的是引流脓液等,尽早在抗生素无效时行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要密切监测病情等,成年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一、全身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常因感染消耗较大,需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促进病情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因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合理安排饮食,确保营养均衡,满足身体生长和对抗感染的需求;成年患者也应注重营养的补充,改善全身状况。
2.休息与制动: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动,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制动可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看护,避免其不自觉地活动患肢;成年患者也应严格遵循制动要求,必要时可使用支具等辅助器具固定患肢。
二、抗生素治疗
1.早期足量应用:一旦怀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应尽早使用抗生素,且要足量。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在结果出来前可先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
2.足疗程用药:抗生素的使用疗程要足够长,一般需持续到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周,骨质破坏基本修复为止。这样可以彻底清除体内的病原菌,防止感染复发。不同年龄患者的疗程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等特点,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合理调整疗程。
三、手术治疗
1.目的: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2.手术时机与方式:手术应尽早进行,通常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考虑手术。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钻孔引流是在骨皮质上钻孔,如有脓液溢出则可达到引流目的;开窗减压是将感染的骨皮质开窗,充分引流脓液,清除坏死组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需根据其解剖特点等进行精细调整,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的免疫系统和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抗生素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和药物代谢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患儿搔抓伤口等导致感染加重,注重心理安抚,缓解患儿的恐惧情绪。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可能有基础疾病等情况,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在手术前后要做好基础疾病的管理,确保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