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怎么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病因治疗(Hp感染治疗及去除其他诱因)、药物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和定期复查,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及监测。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应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
2.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减少咖啡、浓茶的摄入。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过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菠菜等,保证营养均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更应细软易消化。
二、病因治疗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若检查发现Hp阳性,需进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是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但需注意,儿童患者Hp感染的治疗需谨慎,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考量,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及治疗方案。
2.去除其他诱发因素:如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导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应在医生评估下权衡继续用药的必要性及风险,必要时更换药物或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密切监测胃黏膜情况。
三、药物治疗
1.胃黏膜保护剂:可选用铝碳酸镁等药物,其能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胆汁等的损伤。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代谢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兰索拉唑等),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痛、反酸等症状的患者。但需注意,儿童患者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
3.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对于存在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嗜睡、震颤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定期复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及相关检查(如Hp检测等),一般建议无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若有症状或存在高危因素(如Hp阳性等),复查间隔可能需缩短。通过定期复查,可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Hp根除治疗后需复查的患者,应在停药4周后进行尿素呼气试验等检查,以判断Hp是否根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