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啥意思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有慢性炎症但无萎缩性改变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嗳气等,通过胃镜结合病理活检诊断,了解其相关情况对防治重要
病因相关情况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从而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在全球范围内,约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高。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比如儿童如果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像共用餐具等,也可能感染;生活不规律、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会损伤胃黏膜。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可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饮食不规律,如长期暴饮暴食、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进而引发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不同,比如长期熬夜的人群,身体的生物钟紊乱,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更新,增加患病几率;男性由于社交中饮酒、吸烟等情况相对较多,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可能相对稍高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同样会面临较高风险。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同病史的人群使用这类药物时风险不同,如果本身有胃病史,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就会大大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表现为隐痛、胀痛等,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还可能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食欲不佳、哭闹等;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而有胃病史的患者症状可能会相对更明显或反复发作。
诊断相关:主要通过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来确诊。胃镜下可以看到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能有充血、水肿等表现;病理活检能明确胃黏膜是否有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是否有萎缩等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胃镜检查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胃镜检查。
总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了解其含义、病因、临床表现等对于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