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怎么得的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受遗传、神经发育、神经递质系统、大脑结构和功能、环境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具高遗传度且基因影响发病风险及年龄作用,孕期等不良因素及早期环境影响神经发育,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异常相关,患者大脑结构功能有异常且生活方式有影响,高压等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增加患病风险且不同性别年龄应激反应不同
神经发育因素
在胚胎期和婴幼儿期,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母亲感染、营养不良、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会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例如,母亲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会增加胎儿日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出生后的早期环境因素也会对神经发育产生影响,低出生体重、早产等情况可能干扰大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构建。儿童期的大脑仍在持续发育,不良的生活环境,如缺乏足够的营养支持、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等,都可能破坏神经发育的正常进程,从而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埋下隐患,不同年龄段的神经发育特点决定了不同阶段面临的神经发育相关风险及应对关键期。
神经递质系统异常
多巴胺系统是与精神分裂症关系密切的神经递质系统之一。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认为,大脑中多巴胺神经递质水平过高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例如,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这从侧面支持了多巴胺系统异常在发病中的作用。除多巴胺外,谷氨酸系统也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谷氨酸是大脑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不足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认知、情感等方面出现异常。性别因素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如青春期、孕期和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神经递质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和症状表现。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大脑结构的异常,如脑室扩大、海马体积减小等。在大脑功能方面,患者的前额叶、颞叶等脑区的功能存在异常,影响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调节。生活方式中的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连接。对于有精神分裂症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风险,不同生活方式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持续时间而异。
环境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如工作压力过大、经济困难等,会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童年期遭受的创伤性经历,如被虐待、忽视等,也是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更易出现心理失衡,从而诱发精神分裂症。不同性别对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的应激反应可能不同,女性相对可能更易受负面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年龄较小的个体,如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较弱,更需要关注其周围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