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溃疡性口腔炎
急性溃疡性口腔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且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局部有口腔黏膜改变、疼痛表现,全身有发热等症状,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疱疹性口腔炎、球菌性口炎鉴别,治疗分局部和全身,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营养不良患儿、长期腹泻患儿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溃疡性口腔炎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口腔黏膜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婴幼儿,常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所致,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营养不良、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情况都可能成为诱因。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口腔黏膜改变:最初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假膜多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拭去后可见溢血的糜烂面。
疼痛:患儿常因口腔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疼痛明显时可影响患儿进食和睡眠。
2.全身表现: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还可能伴有烦躁、哭闹、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外周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三、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根据患儿口腔黏膜的典型改变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可初步怀疑本病。
2.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检查若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有细菌感染的可能;取假膜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四、鉴别诊断
1.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损为先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可融合,全身反应相对较轻,与急性溃疡性口腔炎的假膜表现有所不同。
2.球菌性口炎:与急性溃疡性口腔炎均为细菌感染,但球菌性口炎的假膜较厚、致密,呈灰黄色,刮去假膜后可见溢血的糜烂面,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通过病原学检查等进一步鉴别。
五、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清洗口腔,清洗后局部涂抹锡类散、冰硼散等药物,以促进溃疡愈合。
2.全身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明确为链球菌感染等,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在进行口腔清洗等操作时要特别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及口腔病变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为婴幼儿自身抵抗力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营养不良患儿:此类患儿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除积极抗感染等治疗外,更要注重营养的补充,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辅食摄入,以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和身体的恢复。
3.长期腹泻患儿:长期腹泻可导致患儿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影响口腔黏膜的修复及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所以在治疗急性溃疡性口腔炎的同时,要积极治疗腹泻,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