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磨牙怎么回事
晚上磨牙的原因包括神经因素(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神经递质失衡)、咬合因素(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假牙不合适)、全身因素(肠道寄生虫感染、内分泌紊乱、营养缺乏)及其他因素(睡眠姿势、药物因素、遗传因素)
一、神经因素
1.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当大脑皮质在白天处于兴奋状态后,到了夜间可能仍有部分区域处于活跃状态,影响咀嚼肌的运动调节。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的人群,大脑皮质持续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就较易出现晚上磨牙情况。儿童若白天玩耍过度兴奋,夜间也可能因大脑皮质功能未完全平复而发生磨牙。
2.神经递质失衡:一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的失衡可能参与磨牙的发生。研究发现,体内γ-氨基丁酸水平降低时,会影响对咀嚼肌的抑制作用,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引发磨牙。例如某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存在神经递质代谢异常,进而出现晚上磨牙现象。
二、咬合因素
1.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牙齿的错位、缺失、过长等咬合关系问题会使上下牙齿接触时不均匀,大脑会接收这种异常的咬合信号,进而通过咀嚼肌的收缩来试图调整咬合,长期下来就形成晚上磨牙。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牙齿之间的接触关系不正常,更容易出现晚上磨牙情况。儿童在换牙期,牙齿咬合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稳定,也可能因咬合不协调而磨牙。
2.假牙不合适:佩戴假牙的人群,如果假牙的咬合关系不准确,会刺激口腔内的神经和肌肉,导致咀嚼肌不自主运动,出现晚上磨牙。
三、全身因素
1.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时会分泌一些物质,刺激神经,引起咀嚼肌收缩。研究表明,肠道寄生虫感染是儿童晚上磨牙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儿童中,蛔虫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从而更易出现晚上磨牙现象。
2.内分泌紊乱: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咀嚼肌兴奋收缩,引发磨牙。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群,除了晚上磨牙外,往往还伴有多汗、心慌、体重减轻等症状。
3.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时,会影响神经肌肉的稳定性。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咀嚼肌痉挛,出现磨牙。比如挑食、偏食的儿童,较易出现营养缺乏情况,进而增加晚上磨牙的风险。
四、其他因素
1.睡眠姿势:睡眠时如果姿势不正确,压迫面部,可能影响咀嚼肌的正常状态,导致磨牙。例如长期侧卧睡眠且压迫一侧面部的人,该侧咀嚼肌可能受到影响,增加晚上磨牙的可能性。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引起磨牙,如抗抑郁药、某些降压药等。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出现晚上磨牙等药物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
3.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磨牙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磨牙的遗传史,个体出现晚上磨牙的几率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