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毒性腹泻受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宿主自身因素影响。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常见病原体,诺如病毒也重要;传播途径有粪-口和人际传播;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免疫力低下和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婴幼儿及肠道屏障功能弱的人易患病毒性腹泻。
一、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因素
(一)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全球范围内,约50%的婴幼儿严重腹泻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托幼机构、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造成暴发流行。该病毒感染后会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引发腹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轮状病毒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的侵袭。
(二)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也是引起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在学龄儿童和成年人中更为常见。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其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48小时,传播速度快,容易在学校、养老院、医院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
二、传播途径因素
(一)粪-口传播
这是病毒性腹泻常见的传播方式。当感染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污染了水源、食物或日常生活用品后,其他人接触到这些被污染的物质,就可能通过口腔摄入病毒而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被感染者粪便污染后,人们饮用这样的水就容易引发病毒性腹泻。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喜欢用手接触物品后不及时洗手就进食等,增加了通过粪-口途径感染的风险。
(二)人际传播
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病毒性腹泻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感染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的病毒可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或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而被传染。对于婴幼儿群体,在托幼机构中,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更容易导致病毒的传播。
三、宿主自身因素
(一)免疫力低下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对病毒的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侵袭。例如,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感染病毒性腹泻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也相对较低,也是病毒性腹泻的易感人群。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弱,因此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人群。
(二)肠道屏障功能较弱
肠道屏障可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如果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就更容易让病毒等病原体侵入肠道引发腹泻。婴幼儿的肠道屏障功能尚不完善,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发生腹泻。而一些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如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也会增加病毒性腹泻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