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和牙龈癌的区别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受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病变局限,影像学无明显牙槽骨吸收,病理为炎症细胞浸润,治疗需去除刺激因素保持口腔卫生;牙龈癌是牙龈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有溃疡肿块、疼痛等表现,可侵犯周围组织,影像学可见颌骨破坏,病理有癌细胞异型性,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
一、疾病定义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多为慢性过程。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起源于牙龈上皮组织,多为鳞状细胞癌。
二、临床表现差异
牙龈炎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一般无疼痛,部分患者可能有牙龈局部的痒感、胀感等不适。例如,牙菌斑长期堆积在牙颈部,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红肿出血。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若口腔卫生不佳,也可能患牙龈炎;成年人因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等也易罹患。女性在生理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使牙龈炎症状略有加重。
病变范围:病变局限于牙龈组织,一般不侵犯深层牙周组织及颌骨等。
牙龈癌
症状表现:早期可表现为牙龈溃疡、肿块,逐渐增大,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响进食。随着病情进展,可侵犯牙槽骨、颌骨等,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出现面部肿胀等。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生牙龈癌,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病变范围:可侵犯牙龈周围的牙周组织、牙槽骨、颌骨等,病变范围相对较广且具有侵袭性。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区别
影像学检查
牙龈炎: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牙槽骨吸收等改变,主要通过口腔局部视诊、探诊等检查牙龈情况。
牙龈癌:X线、CT、MRI等检查可发现颌骨骨质破坏等情况。例如,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牙龈癌对颌骨侵犯的范围、程度等,帮助判断病变分期等。
病理检查
牙龈炎:病理表现为牙龈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上皮一般无异常恶变表现。
牙龈癌: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的异型性,如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增多等,可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并能进一步判断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等,对制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不同
牙龈炎
治疗方法:主要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通过洗牙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关键,指导患者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一般经过规范的局部治疗后,牙龈炎症可消退,预后较好。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基本类似,但儿童需在家长协助下做好口腔卫生维护。
牙龈癌
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变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牙龈癌根治术等。术后可能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调整治疗方案;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治疗后需劝导其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