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和慢性胃肠炎的区别
胃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临床表现、病程预后及诊断各有不同。急性胃肠炎多由感染等致胃肠黏膜急性炎症,起病急,症状明显,病程短预后一般较好;慢性胃肠炎病因复杂,症状迁延,病程长难根治,需长期调治,诊断需多项检查。
一、病因方面
1.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如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或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服用某些药物等引起,起病较急,常因短期内接触致病因素导致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饮食不洁等情况发病,无基础胃肠病史者也可突发。
2.慢性胃肠炎: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急性胃肠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有关,也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不规律等)、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自身免疫因素、胆道或胰腺疾病长期影响等有关,好发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或存在基础胃肠相关慢性疾病的人群,病程较长,多有较长时间的胃肠不适病史积累。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等,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年龄较小儿童可能因腹泻呕吐严重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2.慢性胃肠炎:症状相对迁延,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腹泻或便秘症状可交替出现,病情时轻时重,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可能因胃肠功能本身减退而使症状更易被忽视,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三、病程及预后方面
1.急性胃肠炎:病程较短,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在数天内恢复,预后一般较好,但若病情严重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未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年轻体健者恢复相对较快,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病者恢复可能稍慢。
2.慢性胃肠炎: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病情较难完全根治,需要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可能的药物维持治疗,若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治疗,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胃肠溃疡、出血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病情控制相对更困难,儿童患者若长期慢性胃肠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四、诊断方面
1.急性胃肠炎:主要根据病史(近期不洁饮食史等)、典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的胃肠不适症状),结合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等感染表现,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一般不难诊断。
2.慢性胃肠炎:除详细病史询问外,需要进行胃镜、肠镜、大便潜血、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胃镜可观察胃黏膜情况,肠镜可观察肠道黏膜情况,以明确胃肠黏膜有无炎症、溃疡等病变,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该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进行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性等情况,儿童进行胃镜、肠镜检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减少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