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怎么引起的
急性骨髓炎的发生有血源性感染、创伤性感染、蔓延性感染三种途径,血源性感染是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病灶病原菌经血液循环播散到骨骼,儿童因生长发育特点等易发病;创伤性感染是开放性骨折等使外界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儿童活动活泼等易发生;蔓延性感染是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儿童骨骼周围软组织薄弱易感染,且各途径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一、血源性感染
1.发生机制: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例如疖、痈、扁桃体炎等,病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骨骼。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干骺端的毛细血管网丰富且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处停留、繁殖,从而引发急性骨髓炎。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从原发感染灶入血,到达骨组织后引起炎症反应。在年龄因素上,儿童由于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血源性感染导致急性骨髓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影响因素: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儿童平时营养状况较差、体质虚弱,就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而发生血源性感染导致急性骨髓炎。有基础病史的儿童,如本身有免疫缺陷性疾病,其自身抵御病原菌的能力下降,血源性感染引发急性骨髓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二、创伤性感染
1.发生机制:开放性骨折时,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外界的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引发感染。例如车祸导致的开放性胫骨骨折,伤口处的细菌很容易进入骨组织,引起急性骨髓炎。在年龄因素上,不同年龄段发生创伤性感染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由于活动较为活泼,发生开放性骨折等创伤的风险相对较高,若创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就容易引发急性骨髓炎。生活方式中,经常参与高风险运动的人群,如极限运动爱好者,发生开放性创伤的几率增加,进而增加了创伤性感染引发急性骨髓炎的可能性。
2.影响因素: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增加创伤性感染后发生急性骨髓炎的风险。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创伤部位容易滋生细菌且难以愈合,从而导致细菌在骨组织中持续感染引发急性骨髓炎。
三、蔓延性感染
1.发生机制:邻近软组织的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例如脓性指头炎可蔓延至指骨,引起指骨的急性骨髓炎;骨盆骨髓炎可由邻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而来。在性别因素上,不同性别发生蔓延性感染导致急性骨髓炎的几率并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在从事的职业等生活方式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暴露风险。比如男性从事建筑工作等,可能更容易接触到会导致邻近软组织感染的环境因素,从而增加蔓延性感染引发急性骨髓炎的可能。年龄因素上,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儿童骨骼周围软组织相对薄弱,感染蔓延至骨骼的风险相对较高。
2.影响因素:生活方式中,如果工作环境容易导致邻近软组织损伤及感染,如长期接触有刺激性物质或频繁受伤的工作,就会增加蔓延性感染引发急性骨髓炎的风险。病史方面,如有邻近软组织感染性疾病未及时治疗,就会增加感染蔓延至骨骼引发急性骨髓炎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