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髓炎有什么区别
牙周炎病变在牙周组织,因牙菌斑等刺激致慢性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等,靠口腔检查等诊断,治疗以消除刺激、控炎为主;牙髓炎病变在牙髓,由细菌感染牙体缺损处致,有剧烈自发痛等,靠症状及检查诊断,治疗为保存或拔除患牙。
一、病变部位及病因
牙周炎:病变部位主要在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其病因主要是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作用,引发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导致牙菌斑堆积,进而刺激牙龈,使牙龈出现炎症,若未及时治疗,炎症会向深部牙周组织蔓延,累及牙周膜和牙槽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生活中口腔卫生习惯差、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患牙周炎且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牙髓炎:病变部位主要在牙髓组织。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通过牙体缺损处(如龋齿、楔状缺损等)侵入牙髓,引起牙髓炎症。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长期进食含糖食物等易增加患牙髓炎的风险,有严重龋齿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牙髓炎。
二、临床表现
牙周炎:常见症状有牙龈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牙周袋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牙齿逐渐松动、移位,患者可能会感觉牙齿咀嚼无力、咬合不适等。不同病情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龈轻微红肿出血,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
牙髓炎:主要症状为剧烈的疼痛,疼痛具有自发性、阵发性,夜间疼痛往往加重,疼痛难以定位,可放射至同侧头面部。急性牙髓炎时疼痛极为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慢性牙髓炎时疼痛症状相对较轻,可能表现为隐痛、钝痛等。
三、诊断方法
牙周炎:通过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检查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情况,拍摄X线片查看牙槽骨吸收程度等进行诊断。例如,牙周探针可测量牙周袋深度,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小于3mm,若大于3mm且伴有牙槽骨吸收则提示牙周炎。
牙髓炎:主要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结合口腔检查,如查看牙齿是否有龋坏等缺损,进行牙髓活力测试等辅助检查来诊断。牙髓活力测试可帮助判断牙髓是否有活力以及活力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牙髓炎。
四、治疗原则
牙周炎:治疗以消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炎症、防止牙周组织进一步破坏为主。通常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的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对于早期牙周炎,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措施配合基础治疗往往可取得较好疗效;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
牙髓炎:治疗主要是保存牙髓或拔除患牙。急性期多需要开髓引流缓解疼痛,然后进行根管治疗等保存牙髓的治疗;对于无法保存牙髓的患牙,则需要拔除患牙。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其牙齿发育情况等因素,儿童患者在治疗牙髓炎时需特别注意尽量保存活髓,维护牙齿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