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形成受细菌、食物、牙齿自身因素影响。细菌中变形链球菌等产酸菌定植产酸致牙齿脱矿;食物中糖类种类、摄入量及物理性状影响龋齿;牙齿解剖结构、矿化程度及唾液作用也与龋齿形成相关,如儿童、老年人及唾液异常人群易患龋齿。
一、细菌作用是龋齿形成的关键起始因素
1.变形链球菌等产酸菌的定植:口腔中存在多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等产酸菌会附着在牙齿表面,特别是牙菌斑中。这些细菌可以利用食物中的糖类(如蔗糖、葡萄糖等)作为营养物质进行代谢。例如,变形链球菌能将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然后通过一系列代谢途径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
2.酸性物质导致牙齿脱矿:产酸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使口腔局部环境的pH值降低。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在酸性环境下,羟基磷灰石中的羟基会被氢离子取代,发生脱矿现象。长期的脱矿会使牙齿的硬组织结构逐渐被破坏,为龋齿的形成奠定基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口腔卫生状况和牙齿发育程度不同,细菌定植和产酸的情况也有差异。儿童由于牙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且口腔清洁相对不够彻底,更容易受到产酸菌的影响而发生脱矿。
二、食物因素对龋齿形成的影响
1.糖类的种类与摄入量:不同种类的糖类对龋齿形成的影响不同。精制糖类,如蔗糖、葡萄糖等,比复杂碳水化合物更易被产酸菌利用产酸。而且,摄入糖类的频率和量也很关键。频繁进食含糖食物会使口腔中细菌持续获得产酸的底物,增加牙齿脱矿的机会。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经常在两餐之间吃糖果、喝甜饮料等,会大大提高龋齿发生的风险。因为儿童的唾液分泌相对较少,唾液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较弱,不能及时中和口腔内的酸性环境。
2.食物的物理性状:粗糙的食物相对不容易粘附在牙齿表面,而精细、粘性大的食物则容易残留于牙面,为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和产酸环境。例如,粘性较强的糕点、软糖等,容易长时间附着在牙齿上,使得产酸菌有更多时间作用于牙齿,导致龋齿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饮食习惯偏向高糖、高粘性食物的人,患龋齿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牙齿自身因素与龋齿形成的关系
1.牙齿的解剖结构:牙齿的窝沟、点隙等部位本身就比较容易积聚食物残渣和细菌,而且这些部位的形态使得清洁难以彻底到位。例如,磨牙的窝沟很深,刷牙时很难将细菌和食物残渣完全清除,长期积累就容易引发龋齿。牙齿的矿化程度也影响龋齿的发生,矿化程度低的牙齿更易发生脱矿。在儿童牙齿发育阶段,如果营养不均衡,缺乏钙、磷等矿物质,会导致牙齿矿化不良,增加患龋齿的易感性。
2.唾液的作用:唾液具有缓冲、清洁、抗微生物等多种作用。正常分泌的唾液可以稀释口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酸碱度,还能冲刷牙齿表面,清除食物残渣和细菌。如果唾液分泌量减少或唾液的成分异常,如唾液中抗菌物质含量降低等,都会影响口腔的自洁能力,从而促进龋齿的形成。老年人由于唾液腺功能减退,唾液分泌量减少,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发生龋齿。而一些患有唾液腺疾病的人群,唾液分泌异常,也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以预防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