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年轻患者(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其解剖结构中颈干角及血液供应有影响,症状有疼痛、畸形,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愈合差、需防并发症,年轻患者要关注周围组织及股骨头血运,儿童少见、治疗需保对位对线防影响生长。
解剖结构相关因素
股骨颈的解剖结构特点对骨折发生有影响,股骨颈长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之间形成颈干角,正常约为110°-140°,若颈干角变小,股骨颈承受的应力改变,易增加骨折风险;此外,股骨颈的血液供应也较为特殊,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臀下动脉和闭孔动脉的分支,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股骨颈骨折时,骨折端移位可能破坏这些血液供应,影响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存活。
症状表现
疼痛:受伤后髋部出现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膝关节,患者常不能站立或行走,局部有压痛及轴向叩击痛。
畸形:骨折后患肢可出现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45°-60°,这是因为骨折远端受臀中、小肌及髂腰肌牵拉,以及下肢重力作用导致。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对于X线检查怀疑有骨折但临床高度可疑的患者,需进一步行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重建,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及骨折端的细微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在骨折早期,当X线和CT尚未显示明显异常时,可早期发现骨髓水肿及细微骨折,对判断股骨头血运情况也有一定帮助。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复位后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但非手术治疗时间长,并发症较多,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手术治疗: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股骨颈的解剖结构,重建骨折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若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坏死风险高,也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如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半髋关节置换术。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骨折后愈合能力差,术后康复相对困难,需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同时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及使用抗凝药物等。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股骨颈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除了骨折本身的治疗,还需关注损伤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如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治疗后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股骨头血运,因为年轻患者骨折愈合后仍有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可能,需定期随访。
儿童:儿童股骨颈骨折较为少见,多为低能量损伤所致,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治疗时需特别注意保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尽量减少对骨骺的损伤,以免影响股骨的生长发育,治疗方法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多采用保守治疗为主,如牵引复位后石膏固定,但需密切监测骨折愈合及肢体生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