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骨致密性骨炎怎么回事
髂骨致密性骨炎是好发于20-35岁育龄女性的非特异性炎症,与妊娠分娩、劳损等有关,表现为腰骶部等疼痛、局部压痛及影像学骨质密度增高等,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鉴别,治疗有非手术治疗(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育龄女性要注意保护骨盆预防患病,已患者需采取合适措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发病原因
妊娠与分娩因素: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骨盆的力学结构会发生改变,骶髂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可能导致髂骨局部的血供发生变化,进而引发骨质的反应性改变,出现骨质密度增高的表现。多次妊娠、难产等情况会增加患病风险。
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使得髂骨部位反复受到应力刺激,也可能参与髂骨致密性骨炎的发生发展。例如,长期负重的劳动者,髂骨区域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容易引发局部骨质的异常改变。
临床表现
疼痛:主要表现为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疼痛可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但一般不过膝。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为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在站立、行走、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例如,长时间行走后,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加重,休息1-2天后疼痛有所减轻。
压痛:在骶髂关节局部有明显压痛,按压时患者能明确指出疼痛部位。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是诊断髂骨致密性骨炎的重要手段,可见髂骨耳状面中下2/3处骨质密度增高,呈均匀一致的骨质硬化改变,骨小梁结构紊乱。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也有一定价值,MRI可显示局部骨髓水肿等改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患者有上述腰骶部疼痛等表现,结合X线等影像学显示髂骨耳状面中下2/3骨质密度增高,基本可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较明显,且直腿抬高试验等阳性,影像学上可见腰椎间盘突出征象;还需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鉴别,强直性脊柱炎多有骶髂关节对称性病变,且HLA-B27阳性率较高,病情进展有其自身特点。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休息:避免劳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患者充分休息,减轻髂骨部位的负荷,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例如,建议患者减少重体力劳动,避免长时间步行。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如每日进行20-30分钟的红外线照射,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
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育龄女性在使用时需权衡利弊。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骨盆的稳定性,减轻髂骨的压力。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例如,开始时每次做5-10个五点支撑动作,逐渐增加次数。
对于育龄女性患者,在妊娠前后要注意保护骨盆,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患病风险。而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要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