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有哪些
骨折术后按不同阶段进行功能锻炼,早期(1-2周)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和足趾活动;中期(2-6周)有膝关节和踝关节屈伸锻炼、直腿抬高锻炼;后期(6周以上)包含负重锻炼和步态训练,各阶段锻炼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以促进骨折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
足趾活动:患者主动活动足趾,包括屈伸动作。可以每天活动多次,每次每个足趾活动10-15次。足趾活动有助于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足趾关节僵硬,同时也能通过神经反射促进小腿肌肉的活动。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足部血液循环本就可能较差,足趾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能更好地维持足部的血液循环状态;对于年轻、生活方式较健康的患者,足趾活动能快速启动足部的功能恢复进程。
中期功能锻炼(术后2-6周)
膝关节和踝关节屈伸锻炼: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可逐渐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例如坐在床边,缓慢屈伸膝关节,每次屈伸范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从小范围开始,每次屈伸10-15次,每天3-4组;踝关节可进行背伸和跖屈活动,坐在椅子上,抬起脚跟然后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可以改善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弹性较好,在保证骨折端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活动范围,但要密切观察;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关节的退变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屈伸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抬起,使下肢离开床面约15-30厘米,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锻炼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对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和下肢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直腿抬高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可在平卧状态下进行,且动作要缓慢;对于肥胖患者,股四头肌力量锻炼有助于减轻下肢关节的负担。
后期功能锻炼(术后6周以上)
负重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一般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工具。患者可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逐步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例如开始时体重的1/3-1/2负重,逐渐增加到完全负重。负重锻炼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耐力,使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对于儿童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根据X线片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谨慎进行负重锻炼;对于老年患者,要定期评估骨折愈合和骨质情况,避免过早完全负重导致骨折再移位或骨质量进一步下降;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负重锻炼要更加循序渐进,同时可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步态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负重能力后,进行步态训练。包括步行、上下楼梯等训练。步行时要注意姿势正确,步伐均匀;上下楼梯时,一般先健肢上楼梯,然后患肢上楼梯,下楼梯时患肢先下,健肢再下。步态训练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步态训练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同时要加强平衡训练;对于长期卧床导致步态异常的患者,步态训练要从简单的步行开始,逐步增加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