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溃疡性口腔炎
溃疡性口腔炎由特定细菌感染引发,多发生于婴幼儿,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和局部因素,临床表现有口腔局部症状和全身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局部和全身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保持口腔清洁、增强抵抗力、避免口腔损伤。
一、定义
溃疡性口腔炎是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发生于婴幼儿,常因口腔不洁导致细菌繁殖所致。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感染:上述特定细菌侵入口腔,在口腔卫生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容易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当婴幼儿口腔清洁不及时,食物残渣残留,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细菌就会侵袭口腔黏膜引发溃疡性口腔炎。
局部因素:口腔黏膜损伤,如患儿不慎咬伤、过硬食物擦伤等,使细菌更容易侵入损伤部位,进而引发感染导致炎症。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口腔局部: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假膜易拭去,露出溢血的创面。患儿口腔疼痛明显,可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不同年龄患儿由于表达能力不同,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进食,而年长儿可明确表述口腔疼痛。
全身表现:轻者可仅有低热,重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左右,同时伴有烦躁、乏力等全身症状,外周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感染迹象。
四、诊断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查看患儿口腔黏膜的典型表现,如充血、溃疡、假膜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了解感染情况,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从口腔病变部位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致病菌,为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清洗口腔,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患儿口腔黏膜。
全身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细菌培养提示为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发热患儿,需密切监测体温,根据体温情况及患儿整体状况进行相应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降温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当体温过高(如≥38.5℃且患儿出现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需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在进行口腔清洗等操作时要格外轻柔,选择合适的清洗工具和溶液浓度,避免对患儿口腔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喂养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年长儿:要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告知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性及治疗配合要点,鼓励年长儿积极配合治疗,按时用药和进行口腔护理。
七、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每次进食后可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年长儿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
增强机体抵抗力:提供均衡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让患儿多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避免口腔损伤:给患儿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防止口腔黏膜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