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管腔致静脉回流障碍,涉及下肢、骨盆及上肢等部位静脉系统。其发病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Virchow三要素)有关。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下肢常见患肢肿胀、疼痛等,上肢主要为肿胀、疼痛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及基础疾病多风险高,应适当活动;孕妇及产后女性因生理变化易患病,需适度运动并关注相关情况;肥胖人群因血液黏稠和活动不足风险上升,应控制体重;长期吸烟者因血管内皮受损易形成血栓,应戒烟;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者再发风险高,需遵医嘱抗凝并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这里的深静脉,涵盖了人体下肢、骨盆以及上肢等部位的静脉系统。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当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这三大因素,即Virchow三要素出现异常时,就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可由手术、创伤、感染等多种因素导致;血流状态改变常见于长期卧床、制动、久坐等情况,使得血流速度减慢、淤滞;血液凝固性增加则可能与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相关,如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
在临床表现方面,深静脉血栓形成部位不同,症状也有所差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可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压痛,皮肤可出现青紫、皮温升高,严重时可导致股青肿,影响肢体血运。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少见,主要症状为上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等。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血流速度相对缓慢,也容易形成血栓。建议老年人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若因疾病需长期卧床,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活动,如下肢的屈伸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2.孕妇及产后女性: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产后女性因产后卧床时间较长,活动量减少,也易发生血栓。孕妇及产后女性应适当进行活动,如孕期可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产后在身体允许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同时,孕期应定期产检,关注血液状态及静脉回流情况。
3.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血液中脂肪含量较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且肥胖者常伴有活动量不足,这些因素均促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上升。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当运动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4.长期吸烟者: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吸烟者应尽量戒烟,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5.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者: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显著高于常人。此类人群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血管超声,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