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手术方法
腰椎骨折手术方法分为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包括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大多数稳定性或不稳定性腰椎骨折,尤其伴神经损伤需减压时,成人常用,儿童需谨慎选择内固定方式)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用于腰椎前路骨折伴前方压迫等情况,老年患者需注意精细操作);微创手术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恢复椎体高度,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操作简单,对椎体高度丢失多者效果不如PKP,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评估凝血状态),手术方法选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开放手术
1.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稳定性或不稳定性腰椎骨折,尤其当骨折伴有神经损伤需要减压时。对于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神经组织的情况,通过后路切开可以直接暴露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操作。
操作原理:通过在背部后方切开皮肤、肌肉等组织,显露腰椎的后方结构,利用椎弓根螺钉、钢板等内固定装置恢复脊柱的序列和稳定性,同时解除神经压迫。该手术在成人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广泛,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较为常用。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谨慎选择内固定方式,避免影响骨骼生长。
2.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腰椎前路的骨折,如椎体前方的压缩骨折伴有严重的前路骨块压迫等情况。当骨折导致前方椎管狭窄或神经受压来自前方时,前路手术可以更直接地解除前方的压迫。
操作原理:经腹部或胸部前方入路,显露腰椎前方,进行减压操作,清除前方压迫神经的骨块等组织,然后进行植骨融合,再通过内固定装置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对于老年患者,若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前路手术需要更加注意操作的精细度,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微创手术
1.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适用情况:主要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这类骨折患者多因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通过PKP可以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操作原理:在影像引导下,通过皮穿刺将球囊置入椎体骨折部位,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高度,然后注入骨水泥填充骨折空隙。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好,但需要注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在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患者中,由于骨质量差,骨水泥渗漏的风险相对较高,手术中需要严格控制骨水泥的注入量和压力。
2.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适用情况:同样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PKP类似,但不需要球囊扩张步骤,直接注入骨水泥。
操作原理:经皮穿刺将骨水泥直接注入椎体骨折部位,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的目的。其操作相对简单,但对于椎体高度丢失较多的患者,恢复椎体高度的效果不如PKP。在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中,PVP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要在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腰椎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合并症等多种因素。不同的手术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