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颌骨骨折治疗包括复位(分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固定(单颌固定、颌间固定、坚强内固定)、清创与抗感染(开放性骨折需清创,合理用抗生素抗感染)及并发症防治(关注咬合紊乱、预防处理感染、避免面神经损伤等,儿童患者因自身特点需特殊注意相关治疗细节及随访观察)
一、复位
1.解剖复位:使骨折段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对于儿童颌骨骨折,因其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更应尽量争取解剖复位,以保证面部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恢复。例如在恒牙胚附近的骨折,解剖复位有助于避免影响恒牙的萌出及正常发育。成人颌骨骨折也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和面部外形。
2.功能复位:若无法达到解剖复位,在骨折愈合后不影响咀嚼和面部功能的前提下,可采用功能复位。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颌骨骨折,可能首先需要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此时可能先进行功能复位以维持基本的咬合和面部形态,待局部条件允许后再进一步调整。
二、固定
1.单颌固定:仅在发生骨折的颌骨上进行固定,骨折段之间保持原有咬合关系。适用于骨折片移位较小的简单骨折,如牙槽突骨折等。对于儿童患者,单颌固定相对简单,对患儿的口腔功能影响较小,但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颌间固定: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固定在一起,使颌骨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愈合。是颌骨骨折常用的固定方法之一。但在儿童应用时,要注意避免影响乳牙的正常替换和恒牙的萌出,固定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
3.坚强内固定:通过接骨板等坚固的内固定材料将骨折段固定,固定效果可靠,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目前在成人颌骨骨折治疗中广泛应用,对于儿童患者,需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法,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固定材料不应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并且要确保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密切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面部生长情况。
三、清创与抗感染
1.清创:对于开放性颌骨骨折,应尽早进行清创术,彻底清除创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减少感染的机会。在儿童患者中,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多损伤,同时要注意保持创口的清洁,促进愈合。
2.抗感染:根据创口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等问题。
四、并发症防治
1.咬合紊乱: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咬合关系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咬合紊乱问题。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咬合紊乱可能会对其咀嚼功能和面部发育产生长期影响,因此需要更加精细地调整咬合关系,定期复查。
2.感染:积极预防和处理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儿童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要加强创口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创口情况等。
3.面神经损伤:在手术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面神经损伤,尤其是在儿童颌骨骨折涉及面神经区域时,更要精细操作。如果发生面神经损伤,要采取相应的营养神经等治疗措施,并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