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怎么办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有皮肤瘙痒和血清胆汁酸升高等表现,通过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诊断,一般治疗包括休息监测、皮肤护理,药物用熊去氧胆酸等,对母儿有不良影响,高龄孕妇及有病史孕妇需特殊关注,需综合管理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一、定义与概况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血清胆汁酸升高。其发病机制与雌激素、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对母儿均有一定不良影响,如可能导致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粪污染等。
二、诊断方法
1.症状表现:瘙痒多始于手掌和脚掌,逐渐向肢体近端蔓延,甚至可发展至面部,夜间瘙痒往往更为严重,部分患者无明显皮疹。
2.实验室检查:血清胆汁酸升高是ICP的重要特异性实验室证据,总胆汁酸(TBA)通常明显升高,一般>10μmol/L即可考虑ICP,可达正常孕妇的100倍左右;同时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至中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
3.胆汁淤积相关指标:甘胆酸(CG)也是常用指标,ICP患者CG水平常显著升高。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可明确诊断ICP。
三、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监测:建议患者左侧卧位休息,以增加胎盘血流量,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包括胎动计数、胎心监护等。胎动计数是孕妇自我监测胎儿宫内情况的简单有效方法,一般要求孕妇每天早、中、晚各计数1小时胎动,3次胎动数相加乘以4即为12小时胎动数,正常应>30次/12小时。胎心监护可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缺氧等情况。
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可使用温和的润肤霜保持皮肤湿润,缓解瘙痒症状。
2.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胆汁酸的分泌和排泄,降低血胆汁酸水平,从而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及调整剂量。
四、对母儿的影响及应对
1.对孕妇的影响:ICP孕妇产后可能出现出血倾向,这与胆汁酸升高影响血小板功能等有关,因此产后需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同时,ICP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风险较高,需提前告知孕妇及家属这一情况。
2.对胎儿的影响:胎儿可能发生宫内窘迫,这是因为胆汁酸升高可导致胎盘血管痉挛,影响胎儿氧供和营养物质供应。所以要加强胎儿监测,如发现胎儿窘迫征象,必要时需及时终止妊娠。对于有ICP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应加强产前监测频率,包括增加胎心监护的次数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ICP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且合并其他妊娠期并发症的几率增加,因此需更加密切监测血清胆汁酸、肝功能及胎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干预。
2.有ICP病史孕妇:再次妊娠时,从妊娠早期开始就应加强监测,定期进行血清胆汁酸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ICP复发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母儿安全。
总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要通过综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来管理,密切关注母儿状况,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