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有哪些保守治疗
手腕骨折的保守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有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固定有石膏固定和夹板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中期增加手腕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进行力量和精细动作训练,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复位
1.手法复位:适用于大多数手腕骨折情况,通过专业医生的手法操作,利用力学原理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对于儿童手腕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可塑性强,手法复位相对更易成功,且恢复较快,但操作需轻柔,避免对儿童骨骼生长板等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手法复位时要考虑其骨质情况,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操作,因为老年患者骨质多有疏松,复位过程中需防止骨折端过度损伤周围组织。
2.牵引复位:对于一些复杂的手腕骨折,如伴有明显软组织嵌入等情况,可采用牵引复位。通过牵引装置对骨折肢体进行持续牵引,逐渐矫正骨折端的移位。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血管等情况,防止牵引过度导致损伤。
二、固定
1.石膏固定:是最常用的固定方法之一。根据手腕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石膏类型,如前臂石膏、腕关节石膏等。石膏固定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儿童手腕骨折,石膏固定需注意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一般以能容纳1-2指的松动度为宜。老年患者由于皮肤较松弛,固定后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防止石膏边缘压迫皮肤引起压疮。
2.夹板固定:利用夹板的支撑和固定作用来限制手腕骨折部位的活动。夹板固定具有透气性较好的特点,对于一些轻度移位或稳定的手腕骨折可采用。但夹板固定的稳定性相对石膏固定稍差,需要定期调整夹板的松紧度,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夹板与皮肤之间的衬垫,避免局部压迫。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阶段(一般为1-2周内),主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简单的康复训练。通过手指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引导儿童积极配合,避免因不配合导致康复效果不佳。老年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强度,避免过度活动引起骨折部位疼痛和再次损伤。
2.中期康复:一般在骨折固定2-4周后,骨折部位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可逐渐增加手腕关节的活动度训练。例如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避免暴力活动。此阶段可借助一些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如手腕康复训练器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中期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进度稍快,而老年患者则需更缓慢地增加活动度。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一般在4周以上),要进行力量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力量训练可以通过握力器等进行,增强手腕及手部的肌肉力量;精细动作训练如捡豆子、写字等,恢复手腕及手部的精细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后期康复要注重其未来手部功能的全面恢复,引导其进行符合年龄特点的功能训练;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日常生活需求,使康复训练更好地服务于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