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是怎么做的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包括药物、心理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心境稳定剂有碳酸锂、丙戊酸盐,抗抑郁药要谨慎使用;心理治疗里认知行为疗法可帮患者改变认知和行为,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着重调整人际和社会节奏;物理治疗中重复经颅磁刺激有一定疗效且相对安全,电休克治疗用于严重等特殊情况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一、药物治疗
1.心境稳定剂
碳酸锂是常用的心境稳定剂,多项研究表明其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等。
丙戊酸盐也是常用药物之一,通过影响神经元的离子通道等机制发挥作用,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一定疗效。
2.抗抑郁药物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中的氟西汀等,有研究显示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中有一定应用,但需要谨慎使用,因为有诱发转躁的风险。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也在探索其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中的应用,需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合理选择。
二、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
对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患者可能存在过度消极的认知,CBT通过引导患者审视这些认知,帮助其建立更积极的认知方式。研究表明,CBT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并且有助于预防复发。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中都可以应用,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对于有特定病史(如曾有严重自杀倾向等)的患者,CBT的实施需要更加谨慎和专业的调整。
2.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PSRT)
IPSRT着重于调整患者的人际和社会生活节奏。稳定的人际和社会节奏对于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稳定很重要。例如,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包括睡眠、饮食和社交活动等方面的规律。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熬夜、社交不规律的患者,IPSRT可以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调整生活节奏,从而改善抑郁发作的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IPSRT可以通过与家长合作,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同时改善其与家人、同伴的人际关系,对病情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三、物理治疗
1.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对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不同频率的rTMS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例如,低频rTMS可能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等机制来改善抑郁症状。多项临床研究显示,rTMS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且相对安全。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儿童和青少年患者需要考虑其颅骨厚度等生理特点,治疗参数的选择需要更加精准;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2.电休克治疗(ECT)
对于严重的、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等情况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ECT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ECT的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可能不适合使用ECT。在实施ECT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麻醉等相关操作,并且在治疗前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都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来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