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是怎么回事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胆囊黏膜上皮及肌层增生为特征的良性疾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胆囊壁缺血、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无症状,部分有右上腹隐痛等症状,体征多无特异性;诊断可通过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需与胆囊炎、胆囊癌鉴别;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儿童、中老年人群、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的注意事项,儿童要谨慎操作与选择治疗手段,中老年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女性妊娠期需密切监测并谨慎选择诊疗方案。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疼痛有时可向右肩部放射。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此疾病,长期高脂饮食、有胆囊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更高。
体征表现:体格检查时,右上腹可能有轻压痛,若合并胆囊炎等情况,压痛可能更明显,但通常无特异性的阳性体征。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初步筛查胆囊腺肌症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内可见小的憩室样改变(罗-阿氏窦),这是胆囊腺肌症较为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操作需根据年龄特点调整,儿童检查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辐射且操作要轻柔。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增厚情况以及罗-阿氏窦的形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MRI检查: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鉴别诊断方面,能更精确地评估胆囊壁的结构改变。
鉴别诊断
与胆囊炎鉴别:胆囊炎多有急性发作史,腹痛症状通常更剧烈,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炎症表现,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水肿增厚,但一般无罗-阿氏窦表现。
与胆囊癌鉴别:胆囊癌多表现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可伴有肿块形成,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可能升高,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胆囊壁破坏等恶性征象,而胆囊腺肌症一般无这些恶性表现。
治疗原则
无症状患者:定期随访观察,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B超检查,监测胆囊的变化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随访间隔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密切关注病情有无进展。
有症状患者:如果出现明显的腹痛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对身体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为主,若必须手术则要充分准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胆囊腺肌症相对较少见,若发现儿童有相关症状,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出生史、喂养史等,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在诊断和治疗上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胆囊腺肌症诊疗的影响,例如在选择手术方式时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以确保诊疗的安全性。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胆囊腺肌症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密切监测,妊娠期患者若有症状,要权衡手术治疗对妊娠的影响以及疾病本身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