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怎么治疗
慢性骨髓炎治疗包括手术、药物及局部辅助治疗。手术有病灶清除术(适用于有死骨、无效腔及窦道流脓者,直接除感染源)、骨移植术(病灶清除后有大骨缺损时用,填充缺损恢复连续性稳定性)、截肢术(病情严重经治无效等时用,去病变肢体救生命);药物治疗中抗生素按培养药敏选敏感药,长疗程控感染;局部辅助治疗包括有窦道者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定期换药,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儿童治疗需特注意轻柔及控制相关因素。
一、手术治疗
1.病灶清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慢性骨髓炎有死骨形成、有无效腔及窦道流脓的患者。通过手术将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坏死组织等病灶清除,消除感染源。例如,对于因外伤导致骨髓炎且存在明显死骨的患者,病灶清除术可有效去除病变组织,为病变部位的修复创造条件。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原理:直接去除感染的核心组织,减少细菌的存活环境,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
2.骨移植术
适用情况:当病灶清除后存在较大的骨缺损时,可考虑骨移植术。如慢性骨髓炎导致大范围骨破坏,出现骨缺损影响肢体功能和稳定性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骨移植的方式和供体选择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多考虑自体骨移植,因为其自身骨的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且免疫排斥反应较小;而成人可能会考虑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替代物等。
原理:填充骨缺损,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病变部位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结构基础,同时有助于控制感染。
3.截肢术
适用情况:在极少数病情严重、经多种治疗无效,且肢体功能丧失严重、合并严重感染难以控制,危及患者生命时才考虑截肢术。例如,慢性骨髓炎导致肢体长期感染不愈,且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挽救肢体和生命时。对于儿童患者,截肢术的选择需极其谨慎,因为会对其生长发育和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必须充分评估利弊后再做决定。
原理:通过去除病变肢体,消除感染源,挽救患者生命,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
用药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慢性骨髓炎的抗生素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疗程,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骨髓炎,可能会选用耐酶青霉素类等敏感抗生素。在儿童患者中,要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软骨发育等的药物。
作用: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控制感染,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三、局部辅助治疗
1.伤口护理
对于有窦道的患者:要保持窦道周围皮肤清洁,定期换药,清除窦道内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伤口护理的轻柔,避免造成额外损伤,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安抚,减少其对伤口护理的抵触情绪。
原理:保持局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促进伤口愈合,控制感染。
2.物理治疗
如超短波、红外线等:超短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红外线治疗也有助于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促进组织修复。对于儿童患者,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控制能量和时间,避免对儿童娇嫩的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
原理:通过物理因子的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