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由急性迁延而来,病因多为急性未及时彻底治疗,病理有破坏与修复,局部长期流脓、有窦道等,全身发作时发热等,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抗生素,儿童要考虑生长发育,成年需兼顾生活工作及基础病。
一、病因
多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细菌持续存在于骨组织中所致。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可在骨内形成感染病灶,长期刺激骨组织。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因骨骼发育等特点,若有外伤等情况易引发感染后发展为慢性;成年人可能因既往急性骨髓炎未有效控制等因素致病。
二、病理表现
骨组织会有破坏与修复同时存在的病理过程。骨皮质可能出现增厚、硬化,骨髓腔内有脓液、死骨等形成。死骨是感染后骨组织血供中断等原因导致部分骨组织坏死,成为细菌持续存在的病灶,影响炎症的彻底消退。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患处长期反复流脓,皮肤可有窦道形成,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等改变。
局部可能有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病情静止期可能症状相对较轻,但遇到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可再次急性发作,导致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局部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儿童可能在活动等方面受影响,成年人可能在工作生活的活动耐力等方面受影响。
2.全身表现:在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体温可升高,一般呈低热或中度发热,全身乏力等;病情稳定期全身症状可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可见骨纹理粗糙等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可见骨破坏、死骨、骨硬化等表现,如可见骨皮质增厚,髓腔狭窄等。
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骨破坏、死骨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髓炎诊断更有优势。
MRI检查: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于判断病变范围等有重要价值,能较好地显示软组织炎症及骨内病变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体内炎症状态。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
目的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等。常用手术方式有病灶清除术等,通过手术去除病灶内的坏死组织、死骨等,促进病变部位的愈合。不同病情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死骨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操作。
2.辅助治疗
抗生素应用: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等问题。在急性发作期可能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情稳定期可能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途径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考虑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操作需更加精准,避免过度破坏骨骺等影响生长的结构。在使用药物等方面要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对骨骼生长的潜在影响,定期监测骨骼发育情况。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生活、工作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职业等因素,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方式,以尽量减少对工作等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等情况,因为成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骨髓炎时需综合考虑,避免药物等相互作用带来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