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精神分裂症有多种临床分型,包括最为常见的偏执型(青壮年起病、相对稳定妄想伴幻觉、情感等障碍不突出、预后较好)、青春期发病的青春型(起病急、情感不协调等、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少见的紧张型(明显精神运动紊乱、可交替木僵和兴奋、目前发病率降、预后较好)、青少年期发病的单纯型(起病慢、以阴性症状为主、预后差)、不符合特定亚型但具基本特征的未分化型、过去有发作目前有残留症状的残留型、长期患病精神衰退明显的衰退型,各型有不同表现、预后及相关注意事项。
偏执型:最为常见。多在青壮年起病,起病相对较缓。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幻觉(尤其是幻听),妄想多具有荒谬、泛化的特点,比如患者会坚信有人在迫害自己、跟踪自己等,幻听内容常与妄想相关,如听到有人议论自己等。此型患者的情感、意志、言语、行为障碍等相对不突出,预后相对较好。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诱发症状波动等,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更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青春型:多在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以情感不协调、思维破裂、行为紊乱为主要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常喜怒无常,表情做作;思维散漫,言语内容零乱,语句之间缺乏联系;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冲动行为,可出现本能活动亢进(如食欲、性欲增强等)。此型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在青春期人群中需重点关注,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不良可能加重病情,有相关病史者要注意避免刺激等诱发因素。
紧张型:较为少见。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时患者表现为运动性抑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动,肌张力增高,可出现蜡样屈曲、空气枕头等症状;紧张性兴奋时则表现为突然的兴奋躁动、冲动行为,行为紊乱,可有暴力倾向。此型目前发病率有所降低,预后相对较好,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因素需注意避免过度刺激等,有病史者要遵循治疗方案稳定病情。
单纯型:多在青少年期发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以阴性症状为主,如逐渐出现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孤僻离群、思维贫乏等,早期常不易被发现,往往在病情发展到较严重程度时才被察觉。此型患者预后较差,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大,青少年人群需密切关注心理及行为变化,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应注重规律健康,有病史者要长期坚持治疗及康复措施。
未分化型:不符合上述四种亚型的明确诊断标准,但又具有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特征,即存在幻觉、妄想、思维形式障碍、情感障碍等症状,但无法归到上述特定亚型中。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等因素需综合考虑,有病史者要根据具体表现调整治疗等相关措施。
残留型:患者过去有过精神分裂症发作,目前主要表现为一些残留症状,如少量的幻觉、片断的妄想、思维贫乏、意志减退等,但精神运动性兴奋和明显的阴性症状不突出。各年龄阶段可能出现,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要利于病情稳定,有病史者需维持治疗防止复发等。
衰退型:是精神分裂症的晚期阶段,患者长期患病,精神衰退明显,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全面衰退,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生活不能自理等。此型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各年龄阶段患病者到晚期可能出现该情况,性别差异不明显,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等要注重专业和人文关怀,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