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胃镜检查出有胃息肉怎么办
胃息肉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需经病理等评估,治疗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ESD)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术后要康复及定期随访胃镜,炎性和增生性息肉可能复发,腺瘤性息肉切除后也可能再发,需定期复查。
一、胃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通常较小,恶变风险较低;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
二、胃镜发现胃息肉后的进一步评估
1.病理检查:通过胃镜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判断息肉性质的金标准。若为腺瘤性息肉等有恶变倾向的息肉,需进一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
2.评估息肉特征:包括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等。一般来说,较大的息肉(直径>2厘米)、多发息肉、形态不规则的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三、治疗方式选择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直径较小(通常小于2厘米)的有蒂息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可采用ESD。该技术能将息肉完整切除并进行病理分析,明确病变侵犯深度等情况。
2.手术治疗:若息肉恶变且侵犯较深,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胃组织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接受胃镜检查及息肉治疗后,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腹痛等并发症。术后需注意休息,饮食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且要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息肉有无复发等情况。因为老年人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儿童: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现胃息肉,需谨慎评估。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若必须治疗,选择对儿童创伤最小的方式,并加强术后护理,密切关注儿童的饮食和身体状况变化。
3.有基础病史人群
高血压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及息肉治疗前后,要注意血压的控制。因为检查和治疗可能会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导致血压波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确保血压稳定在合适范围,以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等风险。
糖尿病患者:术后饮食调整需兼顾血糖控制,要根据息肉治疗情况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高糖食物,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降糖方案,防止出现血糖波动过大影响康复。
心脏病患者:接受相关操作时要评估心脏功能耐受情况,操作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预防心脏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也要加强心脏相关的观察和护理。
五、术后康复与随访
1.术后康复
饮食:术后初期根据息肉治疗方式调整饮食。若为内镜下较小息肉切除,一般数小时后可进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等,随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坚硬粗糙的食物,防止刺激胃黏膜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休息: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一般需要休息1-2天,具体根据个人恢复情况而定。
2.随访:无论息肉是良性还是进行了治疗,都需要定期随访胃镜。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可能会复发,腺瘤性息肉即使切除后也有再次发生的可能,通过定期随访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一般建议术后1年内每3-6个月复查胃镜,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