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严重并发症,因蛔虫钻入胆道致急性等综合征,与蛔虫习性及全身、消化道功能紊乱、驱虫不当等有关,有突发性钻顶样腹痛等表现,B超是首选诊断方法,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需注意个人卫生并及时治肠道蛔虫病。
一、胆道蛔虫病的定义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它是由于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急性、阵发性、钻顶样剧烈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蛔虫通常寄生于人体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驱虫不当等情况时,蛔虫可向上游动至十二指肠,再经Oddi括约肌钻入胆道。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蛔虫习性相关:蛔虫有钻孔习性,在宿主环境改变时易乱窜,当进入胆道后,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诱发因素:
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从而诱发蛔虫上窜;成年人若存在发热、腹泻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比如儿童在患感冒发热时,胃肠功能受影响,蛔虫易活跃并钻入胆道。
驱虫不当:不规范的驱虫治疗可能刺激蛔虫,使其活动增强,增加钻入胆道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腹痛:
具有突发性、阵发性的特点,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可表现为钻顶样痛。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呈现哭闹不安等表现。疼痛可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发作时患者辗转不安,疼痛缓解时可如常人。
疼痛部位多在剑突下或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右肩部等。
消化道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甚至可吐出蛔虫。儿童呕吐较为常见,且由于其胃肠功能较弱,呕吐可能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
其他表现:若蛔虫带入细菌,可引起胆道感染,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长期胆道蛔虫病可能导致胆道梗阻、胆管炎、胆囊炎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胆道蛔虫病的首选方法,可在胆道内发现蛔虫声像,表现为胆管内平行双线状的强回声带,其前端为蛔虫头部,呈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后端逐渐变细呈条带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B超检查操作相对简便,儿童也较易接受。
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当合并胆道感染、胆管扩张等情况时,可能有相应表现;静脉胆道造影可显示胆管内蛔虫阴影,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五、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解痉止痛:可使用阿托品等药物缓解Oddi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阿托品对于各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口干等副作用。
驱虫治疗:在疼痛缓解期可使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等,但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儿童使用驱虫药需谨慎,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范围。
抗感染治疗:如有胆道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炎症。
手术治疗:若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胆道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取出胆道内的蛔虫。
六、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喜欢用手接触物品后易将蛔虫卵带入口中,更要加强教育和监督。
不喝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减少蛔虫卵摄入机会。
及时治疗肠道蛔虫病:当发现有肠道蛔虫感染时,应及时进行规范的驱虫治疗,避免蛔虫向上窜入胆道引发胆道蛔虫病。对于儿童,家长应关注其大便情况,如有蛔虫感染迹象,尽早带其就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