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的注意事项
骨折后的护理包括固定与制动需注意外固定和内固定的相关情况;日常护理要注意体位和活动限制;饮食要营养均衡并避免不良饮食;要定期复查根据结果调整;还要预防血管神经损伤、肺部并发症和压疮等。
一、固定与制动
1.外固定情况:锁骨骨折后通常会采用八字绷带固定等外固定方式,要确保固定装置位置正确且松紧适度。过紧可能影响肢体血运,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儿童由于骨骼生长发育快,固定时需更密切观察固定装置情况,因为其骨骼可塑性强,固定不合适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及肩部正常发育。
2.内固定情况:若进行手术内固定,术后也需注意保持固定部位稳定,避免过早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或移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内固定后更要谨慎活动,防止骨折再移位。
二、日常护理
1.体位:休息时尽量采取平卧位,肩部可适当垫高,保持肩部处于舒适且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位置。避免长时间侧卧,尤其是骨折侧在下,防止骨折部位受到压迫,影响血液循环及骨折愈合。对于儿童,要注意其睡眠姿势,及时纠正不良睡姿,保证骨折部位不受不必要的压力。
2.活动限制:在骨折恢复早期应避免患侧上肢过度活动,如避免提重物、大幅度摆动上肢等。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肩部及上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老年患者活动受限更需家人协助,避免因活动不当加重损伤;儿童则要防止其过度玩耍导致骨折部位受力。
三、饮食注意
1.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骨折修复,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可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等;维生素C、D等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代谢,可通过新鲜蔬菜、水果及适当晒太阳来获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更高,更要保证营养均衡;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饮食要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
2.避免不良饮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及骨折部位的恢复。
四、定期复查
1.复查时间: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1-2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密;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较慢,也需按时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根据复查时骨折的愈合情况,医生会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及治疗措施。如骨折愈合良好可适当增加活动量,若愈合不佳则需采取相应的促进愈合措施。
五、并发症预防
1.血管神经损伤相关观察:密切观察患侧上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运动情况,防止骨折导致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如果出现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更需家长仔细观察其上肢的异常表现;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血管神经损伤的表现可能不典型,更要提高警惕。
2.肺部并发症预防: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防止长期卧床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肺部功能相对较弱,更要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儿童也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适当的呼吸锻炼。
3.压疮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形成。对于骨折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老人,都要做好皮肤护理,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工具,减少局部皮肤受压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