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的发生是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菌中变形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其形成菌斑产酸侵蚀牙齿;饮食中糖类摄入和营养缺乏影响龋齿;宿主方面牙齿形态、矿化程度及唾液状况影响抗龋能力;龋齿形成需数周至数月等时间,及时采取措施可阻止其发展,否则会形成龋洞需治疗。
一、细菌因素
1.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可以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逐渐侵蚀牙齿的硬组织。例如,变形链球菌能将蔗糖转化为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有利于细菌在牙齿表面定植,并且其产生的乳酸等酸性产物会使牙齿局部pH值降低,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会导致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溶解,如羟基磷灰石中的钙、磷等元素溶解流失,从而引发龋齿。
2.菌斑形成:口腔中的细菌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菌斑是一种不定型的细菌聚集体,细菌在菌斑中可以更好地生存和代谢,持续产生酸性物质作用于牙齿。儿童由于口腔清洁能力相对较弱,菌斑更容易在牙齿表面堆积,尤其是在牙齿的窝沟、邻面等不易清洁的部位,更容易形成菌斑进而引发龋齿。
二、饮食因素
1.糖类摄入:糖类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食物中的蔗糖、葡萄糖等糖类物质是口腔细菌代谢的主要底物,细菌利用糖类产酸,酸性产物导致牙齿脱矿。例如,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儿童,饮料中的糖分会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内,为细菌产酸提供了持续的底物,增加了龋齿的发生风险。高糖饮食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面临着较高的龋齿发病几率。
2.饮食结构: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与龋齿有关。比如,缺乏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物质时,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使牙齿的抗龋能力下降。在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如果饮食中钙、磷摄入不足,牙齿的钙化过程受到影响,牙齿结构变得相对脆弱,更容易被细菌侵蚀发生龋齿。
三、宿主因素
1.牙齿自身状况
牙齿形态:牙齿的窝沟、点隙等解剖结构是龋齿的好发部位。例如,磨牙的窝沟较深,食物残渣和菌斑容易滞留其中,不易清洁,从而增加了龋齿的发生几率。儿童的乳牙窝沟相对较深,而且乳牙矿化程度比恒牙低,更容易患龋齿。
牙齿矿化程度:牙齿的矿化程度影响其抗龋能力。矿化程度高的牙齿,硬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含量高,结构致密,抗酸能力强;而矿化程度低的牙齿,抗酸能力弱,容易发生脱矿。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牙齿的矿化程度,一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牙齿矿化异常,增加龋齿发生风险。
2.唾液因素:唾液具有缓冲、清洁、抗微生物等作用。唾液流量不足或唾液成分异常会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例如,唾液中的含钙、磷离子可以促进牙齿的再矿化,当唾液分泌减少时,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分泌量明显减少,牙齿的再矿化能力降低,更容易发生龋齿。儿童时期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而且唾液的缓冲能力和抗菌成分含量可能不如成年人,所以儿童患龋齿的几率相对较高。
四、时间因素
龋齿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细菌附着、产酸到牙齿硬组织脱矿、龋洞形成,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如清洁口腔、减少糖类摄入等,可以阻止龋齿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牙齿刚开始出现脱矿迹象时,通过增加唾液分泌、改善口腔卫生等措施,有可能使牙齿再矿化,恢复正常。但如果时间过长,脱矿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明显的龋洞,此时需要进行补牙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