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做什么检查
为诊断急性胃肠炎,需进行病史采集,了解发病诱因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和X线检查,且针对不同患者群体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1.了解发病诱因:详细询问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了不洁食物、变质食物、生冷食物等,这对于判断是否因饮食因素导致急性胃肠炎至关重要。例如,若患者在发病前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凉拌菜等,可能提示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同时,还要询问是否有腹部受凉等情况,腹部受凉也可能诱发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引发急性胃肠炎。
2.询问症状表现:重点询问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是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还是其他性状;有无呕吐,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内容物等;有无腹痛,腹痛的部位、性质(如绞痛、隐痛等)以及与进食的关系等;有无发热,发热的程度等。不同的症状表现可能提示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比如,大量黏液脓血便可能提示细菌感染较为严重,而稀水样便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检查:测量体温,了解患者是否有发热情况,发热程度如何。测量血压,评估患者的循环状况,因为严重的急性胃肠炎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血压。检查心率,观察是否有心动过速等情况,这可能与脱水、电解质失衡有关。
2.腹部检查:进行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一般来说,急性胃肠炎患者可能有腹部轻压痛,若出现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则需要警惕是否合并有其他急腹症情况。同时,触摸腹部了解有无包块等异常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提示细菌感染;而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例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的血常规往往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2.粪便常规:观察粪便的外观、性状,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如果粪便中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提示可能有肠道细菌感染;若发现寄生虫卵等,则提示可能由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例如,感染阿米巴原虫时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3.粪便病原学检查:必要时进行粪便细菌培养,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从而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进行病毒检测等,如轮状病毒检测等,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有明确诊断价值。比如,通过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可确诊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一般情况下急性胃肠炎患者腹部超声可能无特异性异常表现,但对于一些怀疑有其他腹部病变(如胆道疾病等)导致类似急性胃肠炎症状的患者有鉴别诊断价值。例如,若患者除了胃肠道症状外还有右上腹不适,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胆囊、胆管等情况,排除胆道结石等胆道疾病引起的类似表现。
2.X线检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进行腹部X线检查,如怀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腹部X线可观察肠道的充气、扩张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等异常。例如,肠梗阻患者腹部X线可见多个液气平面等典型表现。
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检查时要更加注意安抚,减少患儿的不适;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等;对于有特殊用药史或过敏史的患者,在选择检查项目和可能的后续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