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第二磨牙的害处有哪些
拔第二磨牙存在多种风险,包括局部组织损伤如牙槽骨、牙龈损伤,邻近组织损伤如邻牙、神经损伤,术后感染风险如局部感染、间隙感染,还会影响咀嚼和咬合功能,以及带来心理影响如焦虑和恐惧,不同人群在各风险上有不同表现。
牙龈损伤:拔牙过程中牙龈可能被撕裂,尤其是当牙齿存在阻生等情况时,需要更大的操作空间,对牙龈的牵拉等操作容易导致牙龈不同程度的损伤,如牙龈撕裂、出血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拔牙时牙龈损伤风险有差异,儿童的牙龈相对较嫩,操作不当更易损伤;老年人牙龈萎缩,也可能增加牙龈损伤的几率。
邻近组织损伤风险
邻牙损伤:在拔除第二磨牙时,可能会对相邻牙齿造成影响,比如邻牙的牙体硬组织损伤,如釉质裂纹等。这与拔牙时器械的使用方向、角度等有关,若操作时器械偏向邻牙,就可能导致邻牙损伤。对于有牙周疾病的患者,邻牙本身存在一定的松动等情况,在拔第二磨牙时邻牙损伤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神经损伤:第二磨牙附近有下牙槽神经等重要神经,拔牙过程中可能发生神经损伤,导致下唇、舌尖等部位的麻木等感觉异常。例如,在下颌阻生第二磨牙拔除时,神经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在神经损伤风险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或曾有拔牙后神经损伤病史的患者,再次拔第二磨牙时神经损伤风险会显著升高。
术后感染风险
局部感染:拔牙后创口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当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时。细菌等病原体容易在创口定植,引发炎症反应,出现创口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术后感染的风险与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有关,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术后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儿童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也容易发生术后感染。
间隙感染:严重的局部感染可能扩散引发间隙感染,如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等感染。这会导致面部肿胀、开口受限等更严重的情况。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吸烟会影响创口的血液供应和愈合,增加间隙感染的风险;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的人群,自身免疫力较低,也更容易在拔牙后发生间隙感染。
影响咀嚼和咬合功能
咀嚼效率降低:拔除第二磨牙后,患侧的咀嚼功能会受到影响,长期可能导致咀嚼效率降低,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咀嚼效率降低可能影响颌面部的正常发育;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拔牙后咀嚼效率降低会进一步影响营养摄入。
咬合关系紊乱:第二磨牙拔除后,若不及时修复,相邻牙齿可能会向缺牙间隙倾斜,对颌牙齿可能会伸长,从而导致咬合关系紊乱,长期可引发颞下颌关节疾病等问题。例如,长期的咬合关系紊乱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等症状。对于有夜磨牙习惯的患者,拔牙后咬合关系紊乱可能会加重夜磨牙的情况,进而对颞下颌关节等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心理影响
焦虑和恐惧:拔牙本身可能会让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尤其是对于拔第二磨牙这种相对复杂的拔牙操作,患者可能会担心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术后的恢复等问题。不同性别在心理反应上可能有差异,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出现较强烈的焦虑情绪;对于有过不良拔牙经历的患者,再次拔第二磨牙时心理压力会更大,焦虑和恐惧情绪可能更严重。儿童患者由于对拔牙的不了解,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更细致的安抚和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