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是怎么回事
慢性骨髓炎是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急性骨髓炎迁延不愈或低毒性细菌感染缓慢发病而来,病变涉及骨膜等多种组织,有局部窦道形成、肿胀疼痛等表现及全身轻症状,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和抗生素治疗等原则,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
1.急性骨髓炎迁延:急性骨髓炎时,细菌没有被彻底清除,炎症持续存在,使得骨组织不断遭到破坏,逐渐发展为慢性骨髓炎。例如,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如果早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就容易转为慢性。
2.低毒性细菌感染:有些细菌毒力较低,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感染,但又无法完全清除细菌,从而长期存在于骨组织中,引发慢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窦道形成:皮肤表面会有窦道,窦道内会不断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有时还会有死骨排出。窦道周围的皮肤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情况。
局部肿胀、疼痛:病变部位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重。在静止状态下,也可能会有隐痛。
骨的变形: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会影响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可能会导致患肢短缩、弯曲畸形等。
2.全身表现:一般来说,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在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但通常不如急性骨髓炎那样严重。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没有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破坏、骨质增生、死骨形成等表现。可见骨密度增高,有不规则的透亮区,可能伴有死骨影。
CT检查:对于发现较小的死骨、窦道的走行等情况比X线更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皮质的破坏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MRI检查:在疾病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于判断炎症的范围和软组织受累情况有重要价值。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在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可能会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会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
分泌物细菌培养:从窦道分泌物中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术:通过手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以及坏死的软组织,消灭死腔。例如,对于有明显死骨和窦道的慢性骨髓炎患者,需要进行病灶清除。
骨移植术:在清除病灶后,如果有较大的骨缺损,可能需要进行骨移植来重建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截肢术:极少数病情非常严重,骨破坏广泛,肢体功能完全丧失,并且伴有严重感染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截肢。
2.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足够的疗程,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以彻底杀灭残留的细菌,防止感染复发。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慢性骨髓炎可能会影响骨的生长,导致肢体不等长、畸形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操作要尽量减少对骨骺等生长结构的影响。同时,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家长更好地配合,督促其按时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2.成年人:成年人的身体状况相对稳定,但也需要注意慢性骨髓炎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在治疗后要注意康复锻炼,恢复肢体的功能,以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需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并且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的护理和康复需要更加精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