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急性胃肠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粪便常规能观察外观及显微镜下情况,粪便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明确病因;生化检查的电解质测定能了解电解质紊乱情况,必要时的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肾功能;影像学检查的腹部超声用于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疾病,怀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进行腹部X线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急性胃肠炎时,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若为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通过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感染的大致类型,比如细菌性感染通常会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改变,而病毒性感染一般白细胞改变不显著。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的白细胞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在感染时白细胞的反应可能更敏感,需要结合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来判断结果是否异常。
2.粪便常规:
外观:可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如急性胃肠炎患者粪便多为稀便、水样便等。
显微镜检查:查看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若有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炎症,多见于细菌性肠炎;若有红细胞,可能存在肠道黏膜损伤、出血等情况,如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肠炎可能出现红细胞。不同年龄人群的粪便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婴儿的肠道功能相对稚嫩,在发生急性胃肠炎时粪便常规的改变可能有其自身特点,需要结合婴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3.粪便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若怀疑是细菌性急性胃肠炎,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等,从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有不洁饮食史等情况的患者,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有助于找到病因。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时,操作要求和标本采集等可能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比如儿童采集标本时要注意避免污染等。
病毒检测:如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对于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通过粪便的病毒检测方法,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尤其在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感染较为常见,检测出轮状病毒可帮助确诊。
二、生化检查
1.电解质测定:
钾、钠、氯等电解质:急性胃肠炎患者由于频繁呕吐、腹泻,易导致电解质紊乱。测定血钾、血钠、血氯等电解质水平,可了解患者有无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情况。例如,低钾血症可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可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调节能力较弱,发生电解质紊乱时可能症状更明显,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并及时纠正。
2.肾功能检查(必要时):
血肌酐、尿素氮等:严重的急性胃肠炎导致脱水、休克等情况时,可能影响肾功能,通过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肾脏功能状态。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急性胃肠炎时更要关注肾功能变化,因为肾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影响整体病情的判断和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一般用于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疾病,如胆囊炎、阑尾炎等,急性胃肠炎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对于儿童患者,腹部超声相对无创,可安全地用于辅助诊断。通过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疾病。
2.腹部X线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进行腹部X线检查,查看肠道有无积气、积液等情况,帮助判断病情。但一般急性胃肠炎患者并非首先进行腹部X线检查,而是在有特殊怀疑时才考虑。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腹部X线检查时,辐射剂量等需要根据年龄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以保障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