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手术怎么做
结肠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肠道准备、物品准备)、手术过程(结肠镜插入、息肉定位与评估、息肉切除)、术后护理(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观察与处理),不同患者各环节有特殊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循规范确保诊疗安全有效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及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和耐受能力;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术前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手术麻醉或术后恢复。
肠道准备:通常会要求患者在术前1-2天进食少渣或无渣饮食,如米汤、藕粉等。术前一天晚上口服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以清洁肠道,排空粪便,减少术中污染和术后感染的风险,确保手术视野清晰。
2.物品准备:准备好结肠镜、息肉切除相关器械等,确保器械性能良好。
二、手术过程
1.结肠镜插入
患者一般采取左侧卧位,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缓缓插入,循腔进镜,依次观察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等部位,找到结肠息肉的位置。在进镜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肠道黏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尤其是儿童患者肠道相对较娇嫩,更需谨慎操作。
2.息肉定位与评估
确定息肉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如果是有蒂息肉,其蒂的粗细、长短等情况会影响切除方式;无蒂息肉则需观察其与周围黏膜的关系,判断是否为广基型等。对于一些特殊位置或特殊形态的息肉,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恶变倾向等。
3.息肉切除
圈套器切除:对于有蒂息肉,常用圈套器切除。将圈套器套住息肉的蒂部,逐渐收紧圈套器,然后通过电流或激光等能量源使息肉蒂部组织凝固、坏死,最终切除息肉。
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无蒂或广基小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切除。
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可采用ESD。先在病变周围黏膜下注射,形成黏膜下隆起,然后用内镜下的刀逐步将病变黏膜从下层组织剥离下来。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术后患者需适当卧床休息,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身体较弱的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儿童患者也需安静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尤其是术后早期,观察是否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迹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指标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加强监测频率。
2.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时间根据息肉大小、数量及切除方式而定。一般较小的息肉切除后可在数小时后少量饮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应遵循从少到多、从软到硬、从清淡到正常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的食物,防止刺激肠道黏膜。儿童患者的饮食要更加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
3.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观察患者粪便的颜色、性状,是否有黑便或血便等情况。如果发生少量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如禁食、使用止血药物等;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穿孔:注意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腹肌紧张等表现。一旦怀疑穿孔,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并根据情况进行手术修补等治疗。
总之,结肠息肉手术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精细手术操作并重视术后护理的过程,不同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的患者在各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注意事项,要确保整个诊疗过程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