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牙周炎的原因
牙周炎的发生与菌斑微生物、全身因素、局部促进因素有关。菌斑微生物是始动因子,不同人群因口腔卫生习惯不同菌斑堆积程度有别;全身因素中吸烟、糖尿病、遗传因素均影响牙周炎;局部促进因素包括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齿排列不齐等,它们分别通过不同方式促进牙周炎发生发展。
一、菌斑微生物
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大量研究表明,牙菌斑中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等,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这些细菌可通过多种方式破坏牙周组织,例如产生毒性产物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还能激活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持续进展。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的差异,菌斑的堆积程度不同,儿童若口腔卫生不佳,菌斑堆积易引发早期牙周炎症;成年人若不坚持每天有效的刷牙和使用牙线,也会使菌斑大量积聚,增加牙周炎风险。
二、全身因素
1.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吸烟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白细胞的功能和活性,使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同时,吸烟产生的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牙龈组织,加重炎症反应。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吸烟对牙周的危害并无明显差异,但长期吸烟的老年人牙周炎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牙周炎,且病情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牙周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会影响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导致牙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若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孕期等特殊阶段,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和血糖波动,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可能进一步升高。
3.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牙周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宿主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反应,使部分人群更容易患牙周炎。例如,特定基因的缺陷可能导致宿主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的免疫识别和清除能力减弱。不同家族遗传背景不同的人群,其患牙周炎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差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更加注重口腔卫生和定期口腔检查。
三、局部促进因素
1.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的存在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并妨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使菌斑更容易堆积,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生。不同口腔卫生状况的人群,牙石的形成速度和程度不同,口腔卫生差的人群牙石形成较快且较多,会加速牙周炎的发展。
2.食物嵌塞:食物嵌塞可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退缩,以及牙槽骨的吸收。食物残渣长期嵌塞在牙齿邻面,会导致局部细菌滋生,引发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例如,长期食用粘性较大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食物嵌塞情况,增加牙周炎风险。
3.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冠等修复体边缘不密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和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不良修复体的存在会影响口腔的自洁作用,使菌斑易于堆积,从而诱发牙周炎。不同年龄和口腔状况的人群,在选择修复体时若不注意质量和适配性,都可能因不良修复体引发牙周问题。
4.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排列不整齐会使口腔自洁难度增加,菌斑容易在不易清洁的区域堆积,长期刺激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炎的发生。例如,牙列拥挤的人群,其牙齿之间的间隙难以清洁,菌斑积聚较多,相较于牙齿排列整齐的人群,患牙周炎的概率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