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分急性和慢性,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细菌入侵等,急性发作有右上腹剧烈绞痛等表现,B超等可辅助诊断;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病变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因与胆固醇代谢紊乱、遗传、炎症刺激等有关,大多无症状,B超等可诊断,二者是不同疾病,需区分并据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不同人群表现及处理可能不同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从病理角度看,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细菌感染引发胆囊的急性炎症反应,慢性胆囊炎常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是胆囊的慢性炎症状态。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等),本质是胆囊壁上的异常突起组织。
病因方面: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主要病因是胆囊管梗阻,常见的有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同时细菌入侵繁殖加重炎症;另外,寄生虫梗阻胆囊管也可引发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所致,也与长期的胆囊结石刺激、胆囊排空障碍等因素有关。
胆囊息肉:胆固醇性息肉主要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固醇结晶沉积于胆囊黏膜下形成息肉;腺瘤性息肉是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性病变,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炎性息肉则是由于胆囊的慢性炎症,黏膜组织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病变。
临床表现: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多有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左右,查体时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
胆囊息肉: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做B超检查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一般相对较轻。
影像学表现:
胆囊炎:B超检查是诊断胆囊炎的常用方法,急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轮廓模糊,胆囊内可伴有结石回声,有时可见胆囊周围有渗出液。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胆囊壁增厚、周围组织炎症情况等。
胆囊息肉:B超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段,表现为胆囊壁上有单个或多个局限性的隆起性病变,一般呈球形或半球形,基底较窄或较宽,息肉的回声特点根据其性质不同有所差异,如胆固醇性息肉多为强回声,腺瘤性息肉可为中等回声等。CT检查对于胆囊息肉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楚显示息肉的位置、大小等,但相对B超来说不是首选。
二者并非统称
胆囊炎和胆囊息肉是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等,所以它们不是统称关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进行区分,根据具体是胆囊炎还是胆囊息肉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其变化;而对于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期需要进行抗感染、对症等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发生胆囊炎或胆囊息肉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及处理方式,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病情变化较隐匿,需要更密切监测;有长期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胆囊相关疾病等,都需要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