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精氨酸加压素不同程度缺乏或肾脏对其敏感性缺陷,致肾小管重吸收水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有中枢性和肾性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等,诊断可通过尿量、尿比重等测定及禁水-加压素试验,治疗上中枢性用外源性AVP制剂替代,肾性针对病因及对症治疗,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处理。
一、病因分类
1.中枢性尿崩症:
因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病变导致AVP合成和分泌减少。常见的病因有肿瘤(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等)、创伤(如颅脑外伤等)、手术损伤(如垂体瘤手术等)、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突变导致AVP合成异常)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所差异,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以肿瘤、遗传等因素相对多见,而成人则可能更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创伤等相关。
2.肾性尿崩症:
是由于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对AVP反应缺陷或敏感性降低,使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为伴X连锁隐性遗传,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AVP受体2(AVPR2)基因突变或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突变,导致对AVP的反应异常;获得性肾性尿崩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慢性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如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等)、药物(如庆大霉素等)等。
二、临床表现
1.多尿:
患者每天尿量可多达5-10L,甚至更多。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夜间尿床、烦渴、饮水增多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多尿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自身控制能力较差,可能更容易出现因多尿导致的脱水等情况,而成人相对能更好地感知口渴并主动饮水来补充。
2.烦渴和多饮:
患者因多尿导致体内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和多饮,喜欢饮用冷水。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可能会出现脱水、烦躁、乏力等表现。对于儿童来说,过度的多饮多尿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因为大量饮水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和代谢。
三、诊断方法
1.尿量测定:
24小时尿量明显增多,一般超过2500ml/m2体表面积。通过准确测量患者24小时的尿量,可以初步提示可能存在尿崩症。
2.尿比重和尿渗透压测定:
尿比重常低于1.005,尿渗透压降低,一般低于200mOsm/L。这是因为肾小管重吸收水功能障碍,导致尿液稀释。
3.禁水-加压素试验:
禁水试验时,患者禁水一定时间(一般为8-12小时),观察体重、血压、尿量、尿比重和尿渗透压的变化。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在禁水后尿液不能浓缩,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仍低;给予外源性加压素后,尿渗透压明显升高。肾性尿崩症患者在禁水和给予加压素后,尿液渗透压均无明显升高。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禁水-加压素试验时,需要根据其体重、身体状况等调整试验的相关参数,但总体的试验原理和判断标准是一致的。
四、治疗原则
1.中枢性尿崩症:
主要是使用外源性AVP制剂进行替代治疗,如去氨加压素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去氨加压素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儿童由于体重等因素与成人不同,剂量相对较小,并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尿量、水钠平衡等情况。
2.肾性尿崩症:
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慢性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相关肾毒性药物等。同时,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氢氯噻嗪等,但儿童使用氢氯噻嗪需要谨慎评估其风险和收益,因为可能会对儿童的电解质等产生影响。
尿崩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不同类型的尿崩症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差异,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