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怎么办
肱骨骨折的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等)及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治疗有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手法复位后外固定)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选择合适内固定方式);康复分早期(术后1-2周,促进血液循环等)、中期(术后2-8周,增加关节活动度等)、后期(8周以后,恢复正常功能);预防需从生活方式调整(注意安全、合理饮食)和职业防护(高危职业者遵守规范、佩戴装备)入手。
一、肱骨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上臂活动受限,可能有反常活动(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异常活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疼痛表现为不愿活动患肢等;女性可能因日常活动习惯不同,受伤后恢复情况受生活方式影响。有病史的患者需结合既往病史判断是否有影响骨折愈合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及移位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肱骨骨折,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折块的移位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尤其对于儿童和特殊病史患者,能更精准评估。
MRI检查:一般在怀疑合并周围软组织(如神经、血管等)损伤时考虑进行,可显示软组织损伤的程度等。
二、肱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等。
方法:通过手法复位,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外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根据年龄不同,儿童石膏固定需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考虑基础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2.手术治疗
适应证: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开放性骨折等情况。
方法: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如钢板螺钉内固定等。手术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的影响,对于特殊人群要更加精细操作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安全。
三、肱骨骨折的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目的: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
方法: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等,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患肢肌肉收缩训练,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固定;对于有基础病史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强度。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
目的:增加关节活动度,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
方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渐进性活动度训练,如借助简单器械进行轻度的外展、前屈等活动;男性和女性在康复训练强度上可根据自身身体耐受情况调整,但总体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病史患者需评估基础病对康复训练的影响后再调整训练计划。
3.后期康复(8周以后)
目的: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
方法:加强肩关节、肘关节的功能锻炼,可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持轻物进行屈伸等活动,逐步恢复患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不同年龄患者恢复到正常功能的时间可能不同,要给予足够耐心;有特殊病史患者要关注康复过程中基础病的变化情况。
四、肱骨骨折的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要避免摔倒,可通过加强平衡锻炼等方式减少摔倒风险;儿童要避免剧烈的危险运动。
合理饮食,保证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利于维持骨骼健康,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通过不同食物来补充营养,如儿童可多喝牛奶等富含钙的食物,女性可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等。
2.职业防护: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要严格遵守职业安全规范,佩戴好防护装备,减少肱骨骨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