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严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有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特征,发病与遗传、大脑结构功能异常、环境因素相关,依据相关分类手册诊断,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青壮年发病影响其工作学习社交,儿童青少年发病影响成长发育,老年发病需关注躯体健康及生活心理关怀
一、精神分裂症的定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精神疾病。它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的特征。
二、主要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患者可听到有人评论他、命令他,或者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等。例如,患者可能会声称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在和自己对话等情况。
2.思维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其典型表现。患者的思维松散、破裂,有的患者会出现妄想,常见的有被害妄想(觉得有人要伤害自己)、关系妄想(认为周围的事物都和自己有关系)等。比如患者坚信自己被某个组织监视、跟踪。
3.情感障碍:情感淡漠及情感反应不协调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患者对一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或者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匹配。例如,在亲人去世时表现出平淡的情绪。
4.意志和行为障碍:患者的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退缩。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怪异的行为,如刻板动作、模仿动作等。
三、发病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大量的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会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单卵双生子中一方患精神分裂症,另一方患病的概率约为50%左右,而双卵双生子的患病概率则低很多。
2.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大脑某些部位存在结构异常,如脑室扩大、额叶等部位灰质减少等。在功能方面,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也存在异常,尤其是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3.环境因素:包括孕期和围生期的不良事件,如母亲孕期感染、中毒、营养不良,新生儿窒息等;早期的生活环境不良,如缺乏温暖和关爱、成长于动荡不安的家庭环境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如ICD-11)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如DSM-5)进行诊断。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特点、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例如,要求患者的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且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等。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青壮年人群:青壮年时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社交功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由于此阶段患者往往开始独立生活,疾病可能会打乱其生活节奏,家人和社会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2.儿童青少年人群:儿童青少年患精神分裂症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对其成长发育影响较大。可能会影响学业成绩、社交能力的发展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考虑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治疗方案需要更加个体化,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配合医疗团队进行治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3.老年人群:老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躯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多种躯体疾病,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要考虑药物与躯体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心理关怀,提高其生活质量。



